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对人才的选拔一直是重中之重,各朝各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春秋之前列国普遍采用世卿世禄制的方式选拔人才。世卿指的是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的官职,采用继承的方式获取,父死子继,世世代代,世禄指的是贵族的子弟世世代代继承所封赏的土地,在这种制度下,底层老百姓想要通过建立军功等方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军功爵制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开始推行军功爵制,秦朝是实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秦朝的军功爵制主要有以下两个内容:
只要是立了军功的,无论其出身如何,都可以享受爵禄。
贵族阶层的子弟如果没有获得军功,不能够因为其是贵族子弟而获得高官厚禄。
军功爵制能激起广大士兵对爵禄等物质的巨大贪欲,大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从汉朝开始,开始使用察举制方式来选拔人才,而所谓察举制,指的是通过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人才,通过考核后任命官职的方式。
汉朝察举制的考核主要分成岁科和特科两类,岁科分成孝廉、茂才等科目。
孝廉科,是常科中最重要的一科,被推举为孝廉的基本上都是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茂才科,也称秀才科,东汉时期为了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名为茂才,茂才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度持续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科举考试制度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和完善,在明朝达到其巅峰时期,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分成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考生考取秀才资格的考试,也是整个科举考试的起点,通过童生试考生获得秀才称号,秀才并不是那么好考的,有很多人白发苍苍之时还在为挣得秀才功名而努力。
乡试是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所举行的考试,考官由皇帝委派,乡试榜单分成正副两榜,正榜上榜的考生都称之为举人,一旦中举,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以后即便会试落榜,也有成为地方知县的机会。
在明清两代,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试,会试的举办地点在京城,只要通过会试考试,就可以获得贡士称号。
殿试,顾名思义,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参加殿试的都是通过会试考试的贡士,殿试的第一名就是状元。贡士根据殿试成绩,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称号,参加殿试的贡士统称为进士。
明清两代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被称为国子监,每年会挑选各省府优秀的生员到国子监读书,这部分人也被称为贡生。
挑选这些生员的方式分为恩贡,岁贡,优贡,拔贡,副贡等,其中的副贡指的是参加乡试没有考中举人而入了举人副榜,会被挑选送到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