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词条>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是什么?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是什么?

2024-12-06 22:52:34 编辑:zane 浏览量:556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是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上传视频读音: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成语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成语举例:〖示例〗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宋 陆九渊《与朱元晦书》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结构:复句式产生年代:春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摘自《论语•述而篇》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本章为《论语》:述而篇【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解读】 没有天生就知道的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释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本章为《论语》:卫灵公篇【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解读】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tips/21810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