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词条>车四十四的影片评价

车四十四的影片评价

2024-08-23 14:28:40 编辑:zane 浏览量:591

车四十四的影片评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从风格上来讲,《车四十四》是一部典型的短片。短片电影正像短篇小说一样,不会以情节曲折,色彩绚烂取胜,这些都不是短体裁作品的长项。实际上,该片的导演刻意地将场景只局限于车上和路上,减少人物对白,几乎没有使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效果,如此种种安排,使该片的要素浓缩成一些不甚引人注目的点,均匀地分布在主题的周围,令片子在整体上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而在结尾处,主人公一个出人意料的微笑,像刀锋一样在观众眼前闪过――但绝对锐利,在已完成的全片中劈开一个新的视野。结局奇峰突起,这又是短作品的一大特征。导演可谓深得此中三昧者,而他的做法不但不僵化,还蕴含主题于其中(下面就要谈到),无怪乎引来欧洲观众对这一笑的纷纷探询。

主人公搭车青年的破颜一笑,是他获知四十四路车全车惨亡之后的第一反应。乍看去,这实在有些奇怪,于是观众不由自主地便要自问如果自己是那个青年,经历了他刚刚经历的事情:在漠然旁观的同车人注视下,独自下车营救被劫匪强奸的女司机,没有成功反而挨了一刀,又不可理解地单单被女司机赶下了车。如果自己处于那种状况,会做何反应。我发现我的答案是同样的一笑,相信会有许多人也是这个答案,因为正是这一笑给人的触动最深。然而,为什么会是笑呢?在惨祸面前,他,或者说我们,笑的是什么?有一种简炼的解释:导演故意使片中人物个性不够丰满使他们感觉上不像实在的人,而像抽象的概念符号,这样全车人的死所带来的也就不是初闻惨祸的沉痛,而是公义得到张显时的快意,这固然不错。但是,单纯的快意,既不是导演的意图,也不能令我们自己满意。即使我们在理智上完全接纳了上述解释,也仍然会感到这一笑中直指人心的力量有其更深刻的根源。

在片子放映之后,导演回答了几个同学的问题。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想要指明,片中事件并非简单道德危机所致,他说 欧洲各国的观众都反映,在当地也曾有类似事件发生,可见这一事件的性质不应局限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来理解,实际上它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普遍面临的问题:人情冷漠,社会丧失凝聚力。导演使用了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这一点,即,他令片中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女司机和男主人公――都缺乏鲜明个性,使他们在别人眼中,也在观众眼中,一定程度地成为符号,这也是我们多数人眼中映现的,世界上其他人的形象。不过,对于女司机和男青年,他又做了一点特别处理:他让他们之间进行了几句简单的问候性对白。男青年说话带点痞气,并不讨人喜欢,看上去也没有见义勇为者的一脸正气。但是,正如导演后来所指出的:几句简单的对话造成的亲近感,认同感,使男青年在危急时感到对女司机负有一种责任,感到应该挺身而出。

导演拟就的对白模式只能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剖析,而算不上一种解决。且不论先贤在这个难题面前的失败,仅仅从现代社会巨大的规模来看,纯对话模式的解决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其实,社会太“大”,这已被作为一种根源而提出过了。比如,亚里士多德和老子都认为小国寡民是最佳的状态,而腾尼斯则明确指出只有小社会才能实现和谐,达到“欢腾”,大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机械化。涂尔干倒是认为“大”不成问题,他希望用宗教作为调和剂以实现大社会中的“欢腾”,然而,他并未成功。

过于庞大的社会必然要导致人与人的疏离,导致现代人感觉自己被束缚于巨大空间中的小小一点上,寂寞而又无助。这种状况下,人的心理会发生种种变异,做出种种不可理喻的事情。近年来的黑色幽默文学中有大量这种描写,《车四十四》的片尾一笑,也可算其中一例,只不过不是明确的表达。于是,问题又回来了,我们在笑,笑什么呢?也许是在这荒唐无序的世界里找到一点公义,快意的笑;也许是血腥惨象冲破心中压抑时的宣泄;也许是对自己在世界中无能为力的自嘲――我要说,都有可能。

车四十四的影片评价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tips/14234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