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词条>独尊儒术是什么典故?

独尊儒术是什么典故?

2024-07-31 19:26:08 编辑:zane 浏览量:575

独尊儒术是什么典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独尊儒术是什么典故?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民安心从事生产。他很懂得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搞好了,政府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他给地方官吏下命令说:“黄金、珍珠、宝玉这些东西,肚子饿了不能当饭吃,身上冷了不能当衣穿,不如粮食、丝、麻这些东西更实惠。你们做地方官的应当劝农民种好粮食和桑麻,使得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政府能够收到更多的赋税。”为了鼓励农民生产,汉景帝把赋税减到三十税一,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赋税。

汉朝在文帝和景帝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也逐渐安定了。所以历史上有“文景之治”的说法。汉景帝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彻即位,就是雄心勃勃的汉武帝。

西汉前期的其他几个皇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但是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是有好处的。农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和提高生产技术,所以在当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候,有个管理农业的官吏名叫赵过的,在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代田法和耧犁。

代田法就是在一块田地里实行垄沟轮作的办法。耕种的时候,先把土地犁成一条条互相间隔的垄和沟,垄比沟高出一尺,种籽播在沟里。在庄稼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垄上的土培到沟里,使庄稼的根扎得深,耐风耐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收成。第二年耕种的时候,垄沟的位置互相调换,使土地轮流休耕,恢复地力,使农作物能够增加产量。

耧犁是一种播种的农具,由耧斗、耧腿、犁铧和耧把四部分构成。楼斗是盛种籽用的。耧腿有两条或三条,细长中空,上面与耧斗相通,下面装有一个小犁铧。播种的时候,用牲口拉着耧前进,耧腿下面的小犁铧就在地上开沟,人扶住耧把来回摇动,种籽就通过空心的耧腿均匀地播到了地里。这样,既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播种的速度,又提高了播种的质量,能够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丝织、冶铜、漆器是西汉时期比较发达的手工业部门。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些西汉时期的古墓,出土了许多文物。像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和铜器,制作十分精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和漆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都说明了当时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长期的战乱,西汉初期,人口稀少,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国家相当贫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国家逐渐地富裕起来了。据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的时候,政府里存钱和储粮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钱库里积累的钱多得数都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的粮食,一年一年往上堆积,都露到了外面来,有些已经霉烂了。

经济上这样富裕,文化自然也相应地发达起来。西汉前期,在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出现了比较繁荣的景象。

汉武帝很喜欢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叫做辞赋的文体,谁能跟他谈论辞赋,他就给谁官做。司马相如写的赋,文字优美,描写细腻,立意新颖,是当时最负盛名和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据说司马相如长得一表人才,善于弹琴,但是因为家里穷,大富翁卓王孙起初不愿意把女儿卓文君嫁给他。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只好偷偷地一起出走,逃到外地开一家小酒店维持生古代石器活。司马相如系着围裙亲自洗碗洗碟,卓文君在垆(放酒瓮的士台子)旁边卖酒。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当垆”〔垆lú〕的故事。有一次,汉武帝看到了司马相如写的赋,赞叹说:“写得多好的赋呀!可惜我没有缘份跟这赋的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给汉武帝养猎狗的杨得意是司马相如的同乡,他听到汉武帝的赞美,对汉武帝说:“禀告陛下,这赋的作者并非古人,他如今还在,就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汉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下令召见司马相如,封他做了大官。卓王孙本来对女儿女婿一个钱不给,如今一听到女婿有了出头之日的消息,就立即把自己的财产分出一部分来给女儿女婿,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成了大富翁。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还有枚乘、贾谊、扬雄等人。西汉辞赋家共作赋一千多篇,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汉武帝也很喜欢诗歌和音乐,他在政府里设立了一个叫做“乐府”的机构,专门负责搜集诗歌,配制乐谱,训练乐工,演唱歌曲。汉朝的乐府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支艳丽的花朵。乐府诗的内容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有揭露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有描写爱情的,也有鼓励人们上进的。有一首题为《长歌行》的乐府诗,全诗十句,五十个字,以自然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该及早努力,不要耽误了青春。诗的最后四句是: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四句诗被后来的人们当作激励自己上进的座右铭,算得上是千古名句。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全国实行了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进一步实行学术思想上的统一。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境内)人,是个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在汉景帝时候做过博士官。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经历了几次王国谋反的事件,认为应当宣传大一统的思想,巩固皇帝的中央集权的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政治上的需要,改造了由孔子创立经过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并且把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学说变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他在汉武帝下诏选举“贤良之士”的时候,给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什么是天人三策呢?董仲舒说: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间的事物,是按照天的意志存在和变化的。皇帝是老天爷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是老天爷授予的,人民服从皇帝,就是服从老天爷,就是服从天道。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都必须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礼节,绝对不许违反这种礼节。董仲舒在建议里还说,诸子百家的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学说都应当禁止传播,从此以后只许把儒家的经书《诗》《书》《礼》《易》《春秋》等传授给读书人,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不许作为教学的内容。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很适合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就在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同时,下令在政府里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在五经博士下面配置了五十名弟子员。这些弟子员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攻读儒家经书,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良的还可以做大官。后来,博士弟子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增加到了三千人。这样一来,儒家的经书就变成了官场的敲门砖,学习儒家学说成了做官的主要途径,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被排斥了。依靠儒家学说做了官的人,自然按照董仲舒的那一套来帮助汉武帝治理天下,并且用儒家学说来教育子孙后代。从董仲舒的时候起,中央集权的思想成为中国社会里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几乎完全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整个的思想文化领域。

汉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来说,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把君权神化了,把战国以来诸子百家自由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权利给剥夺了,这就起了禁锢人们头脑的坏作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坏影响。后来,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又不断对儒家学说作了补充和发展,使它更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儒家学说越来越落后于时代,成为一种顽固保守的学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长达二千多年之久,同汉武帝和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是分不开的。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tips/12593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