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生活百科>刺蛾是什么?

刺蛾是什么?

2025-01-09 10:19:09 编辑:zane 浏览量:528

刺蛾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刺蛾是什么?

(slug caterpillar)

(杨秀元)

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的总称。又称洋辣子。成虫体形中等大小,身体和前翅密生绒毛和厚鳞,大多黄褐或灰暗色,间有绿色或红色,少数底色洁白具斑纹;口器退化;触角雌蛾丝状,雄蛾一般为双栉形;翅较短阔。成虫夜间活动,具趋光性。幼虫蛞蝓形,生有枝刺和毒毛,或光滑无毛或具瘤;头小可缩入前胸;胸足小,无腹足。幼虫化蛹前常吐丝结硬茧。茧卵圆形或圆形,似雀蛋,有些种类的茧具花纹。羽化时成虫从茧的一端裂开圆盖飞出。全世界已记载约1000种,中国已知90余种。

几种重要刺蛾

在中国,为害林木的重要种类有褐边绿刺蛾、黄刺蛾、桑褐刺蛾和扁刺蛾。

①褐边绿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雌蛾体长15.5~17毫米,翅展36~40毫米;雄蛾体长12.5~15毫米,翅展28~36毫米。前翅绿色,基部有红褐色斑,外缘有一浅黄色宽带;头和胸背绿色,腹部和后翅浅黄色。卵扁椭圆形,长1.2毫米,浅黄绿色。幼虫体长24~27毫米,翠绿色;背线蓝色,背侧瘤绿色,刺毛黄棕色,体末端有黑色绒球状毛丛2对。分布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陕西、四川、云南;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东南)。为害枣、栗、核桃、枫杨、杨、柳、白蜡、悬铃木等。北京、山东一年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6月化蛹,7、8月羽化出成虫产卵,8月下旬至9月下旬新代幼虫结茧越冬;长江下游地区一年2代。卵成块产于叶背主脉附近。初孵幼虫1~2天不取食,以后渐渐吃穿叶表皮。幼虫3龄前有群集活动习性。幼虫期约30天。幼虫于树冠下浅松土层及近地面的老树皮缝内结茧越冬。

②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雌蛾体长15~17毫米,翅展35~39毫米;雄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30~32毫米。头和胸背黄色,腹背黄褐色。前翅自顶角有一条暗褐色斜线伸向翅的中室,斜线内方为黄色,外方为棕色,中室部分有一褐色圆点;后翅黄色。(见图)卵扁椭圆,长1.4毫米,淡黄色。幼虫体长19~25毫米,黄绿色;体背有较宽大的紫褐色斑;各体节有两对枝刺,胸部三对和臀节一对特别大;体节各侧有瘤状突起。茧椭圆形,灰色,上有褐色纵条。分布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陕西、四川、云南等地。为害枫杨、朴、核桃、枣、栗、杨、柳等。辽宁、陕西一年1代,越冬幼虫翌年6月上中旬化蛹,成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现,幼虫于7、8月为害;在北京、南京等地一年2代,成虫分别于5月下旬和7月中旬出现。幼虫于树枝上结茧越冬。卵散生或数粒一起产在叶背面。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的下表皮和叶肉,5、6龄幼虫能将叶吃光,仅留叶脉。幼虫的天敌有上海青蜂。

黄刺蛾成虫

③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雌蛾体长17.5~19.5毫米,翅展38~41毫米;雄蛾体长17~18毫米,翅展30~36毫米。成虫体褐色至深褐色,雌虫体色较浅;前翅前缘离翅基2/3处向臀角和基角各有一条深色弧线,前翅臀角附近有一近三角形棕色斑。幼虫体长23.3~35毫米,黄绿色,背线蓝色,每节上有黑点4个;亚背线有黄色型和红色型两种,前者枝刺黄色,后者枝刺紫红色。幼虫中胸至第九腹节的各节亚背线上着生枝刺一对,中、后胸和第一、五、八、九腹节上的特别长;后胸至第八腹节的各节气门上线着生长短均匀的枝刺一对。蛹卵圆形。茧椭圆形,长14~16.5毫米,灰白或灰褐色。分布中国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印度,锡金。为害香樟、苦楝、木荷、麻栎、七叶树、喜树、悬铃木等。江苏、浙江一年2代。在杭州,越冬幼虫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底6月初开始羽化出成虫产卵,6月10日前后为羽化产卵盛期。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幼虫,8月上旬羽化成虫,8月中旬为羽化产卵盛期。8月下旬出现第二代幼虫,大部分于9月底10月初老熟结茧越冬。幼虫4龄以前啮食叶肉,4龄以后多沿叶缘蚕食,仅留主脉。幼虫喜在疏松表土层中及草丛、石砾下结茧。成虫具强趋光性。

④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雌蛾体长16.5~17.5毫米,翅展30~38毫米;雄蛾14~16毫米,翅展26~34毫米。成虫体灰褐色。前翅褐灰到浅灰色,内半部和外线以外黄褐色并稍具黑点,外线暗褐,从前缘近中部向后斜伸到后缘。后翅暗灰到黄褐色。幼虫体长22~26毫米,扁平椭圆形,翠绿色;背部中央有一条白色纵线,两边各有一列橘红色小点;背面两边的丛刺很小,侧面的丛刺发达。茧近圆球形,长11.5~14毫米,黑褐色。分布中国北京、河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东北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为害核桃、柿、枣、乌桕、枫香、苦楝、金丝李、蝴蝶果、八宝树等。长江下游地区一年2~3代。在浙江省,越冬幼虫5月初开始化蛹,5月下旬、6月中旬羽化;6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孵出,7月下至8月上旬化蛹;8月出现第二代幼虫,9月底10月初结茧越冬。卵散产于叶面。幼虫4龄后逐渐咬穿表皮,6龄起自叶缘蚕食叶片。幼虫于树冠附近的浅土层、杂草、石缝中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①消灭越冬虫茧;②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③部分刺蛾初龄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可及时摘除杀死;④用90%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达净松1500~2000倍液等喷杀幼虫;⑤幼虫期喷洒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粉1000倍液。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life/23386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