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思考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首先,提升师德修养。
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应着眼于立德树人。大学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首先自己要不懈地“立德”,才能更好地“树人”。大学生大都进入成年(年满18周岁)或即将进入成年,他们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观察往往重于对教师道德言论的倾听。大学教师不但要“学为人师”,更应“行为世范”。
第二,强化育人能力。
《意见》要求“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育人”相当于“立德树人”中的“树人”,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狭义的“育人”相当于“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位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曾经指出:“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高校各学科教师都有在思想道德方面育人的责任,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德育能力。
第三,提高教学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学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它包括教师的“教书(讲课)”水平和学生的“读书(学习)”水平。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后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有些教育研究专家强调,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不仅要看老师教得好不好,而且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大学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既要给人以真理,也要给人以方法。思政课传授方法,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从受教育者普遍面临的人生问题入手,为他们提供树立人生理想、进行人生设计、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走正确的人生之路。再则,引导他们把对社会问题的感性关注上升到理性分析,帮助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等政治理论的有关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做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公民。最后,为他们提供一些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满足他们掌握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创新成才的高层次需要。
第四,增强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增强创新能力。
在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者讲述本人新的科学见解,往往比单纯解释前人创立的理论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应当使今天的思政课教师受到启迪。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有发展政治理论的权利和义务,因为真理包括社会科学真理的发现权并不只在少数杰出人物手中。
第五,发扬进取精神。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师要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可视成果影响学生、鼓励学生、督促学生。只有积极进取,才能青春无悔;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出类拔萃。
总之,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该具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900多年前活跃在中国学术舞台上的张载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学教师理应积极投身改革实践,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高金华,《教师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育与出版》2014年第24期(12月15日出版)第36~37页。(编辑:刘倩辰)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以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