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知识>时事评论怎样写?有没有例子?

时事评论怎样写?有没有例子?

2024-11-11 11:25:55 编辑:zane 浏览量:562

时事评论怎样写?有没有例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时事评论怎样写?有没有例子?

先简单描述事情的经过,然后分析事情发生的背景原因,再阐述事情的意义,比如表明了什么什么,会引起什么什么,具体的例子,我建议你看看人民日报的社论,或者编者按,都行,或者看电视,焦点访谈,主持人说的话你抄下来就差不多了 北大招研:权力自肥的“逐客书” 北大在构建他的独立王国之路上,又挖了一道“护城河”。北京大学7月8日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所有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 作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解释。北大方面给出的理由是: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在被称为“市场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的今天,面对高校官僚化、衙门化的诟病,导师的意见能得到校方的尊重,北大可谓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最近出台的2007年“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大排在第192位。但不出意料,在内地大学里面,北大还是“老大”。这或者就是北大可以挑拣研究生的本钱,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内地的大学里面,北大还是有资格可以这么牛气冲天的。 一道“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柏林墙”,把无数怀揣北大梦的莘莘学子,挡在了成为北大研究生的大门外。而在“很多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就是想有个北大的文凭好找工作,他们不是做学问来的,而是镀金来的。’”牵强理由的后面,我们看到的还是学术血统论的影子在作祟。 在本科生方面,北大当然有理由骄傲。因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名气,啸聚来各地的高考精英寄上“投名状”。除了香港大学的猛龙过江的“搅局”,才迫使北大拿出千金买骨的力气,为名誉而战外。更多时候,北大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然而,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荫泽下,北大却很难再现当年大师云集,群星闪耀的绚烂。如同名利场上的新贵。北大愈来愈给人“财大气粗”的印象,从“北京大学每年的外事接待费用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到“未名湖大酒店的建设”,北大,离真正的大学精神渐行渐远。 从1999年起,教育部开始推出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财政倾斜政策,每年增加的投入约为100亿元,北大可分得18亿元。如此的“小灶”,使北大成了既得利益者。他们想的却不是让更多的人分享额外投入所带来的益处,而是和其他的垄断行业一样,不容他人染指自己的“源代码”。 “我想之所以我们成为强大的学院和大学,原因是我们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在谈到耶鲁的成功之道时如是说。正因为如此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从前的北大和现在的耶鲁,才成为追求学术自由人们的梦想之地。 北大的毕业生都留在北大做学问吗?答案是无情的冷酷。有资料表明: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 北大,一面成为欧美大学的“后花园”,一面有渐渐关闭自己的前门。“武大郎开店”式的做法也许只能有一个结果,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而这,却是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article/19977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