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怎么死的历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各朝各代都有许多大将英雄诞生,白起就是其中一位堪称完美的将军。带兵打仗几十年,从未失败过,战死在他手上的人至少都有上百万。在当时的秦国,他也被人称为大秦第一大良造。白起出生时,秦孝公商鞅变法已经实施完成,大秦王朝经过秦惠文王时期的进取,已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秦昭襄王即位后,想东进拿下三晋之地,白起正是在此时受到重用。他从一名小小的左庶长做到秦国的大良造,也可以说是屌丝的逆袭了吧。“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怎么死的?他是战神还是杀神?
白起一生杀戮了六国军民一百多万,最多的就是赵国,其次是楚国,魏国和韩国,基本是和赵国接壤的这些国家。白起打仗的时候,没有像大秦帝国崛起里那么多仁慈和感慨。比如在焉城/鄞都之战中,放水了城池,城里的有士兵也有百姓,淹死了数十万之多,百姓居多,这种可算的上是战场上最不人道的杀伐。但白起玩过,之后对魏韩之战中,杀掉了魏韩联军二十四万。之后在长平之战中,背信弃义,坑杀了赵国二十多万降卒,这些可是手无寸铁的士兵。有人分析是因为秦军没有粮食了,供应不了赵国士兵,还有就是降兵太多不好管理,必须杀掉。
从《史记》中记载这段白起“任性”的话中,我们不妨放大至历史背景去找这段话的不合理性。白起是秦国的武将,而秦昭王是秦国的最高统治者,在那个时代,一个武将是没有拒绝王的权利的,放到现在也说不过去,因为作为高层,提出“攻邯郸”,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作为部下,“不能打”不是部下所考感的,部下应该是“如何打下来”。在古代拒绝王的旨意就是抗旨不尊了,抗旨抗诏是有死罪的。纵然有自己的见解王不同意也是不行的,作为臣下只能在“保留自己的意见”下执行王的诏命和旨意。然而,白起不光是拒绝了,还是一而再,再而三拒绝且说“风凉话”来回击最高统治者的旨意,在那个时代来说这种行为果真没有罪吗?绝对有!更何况法律森严的秦国?然白起凭什么敢公然叫板秦昭襄王呢?
白起是个常胜将军,尤其是在晚年,经历过那么多阵仗,对战争形势判断非常准确。当初没有乘胜追击,错失了机会,让赵国有了喘息的机会,也让其他五国看到了秦国要统一天下的决心,灭其他国家是迟早的事。
而此时秦王派其他将领攻赵失利,正是气愤的时候,赵国有李牧与秦国对峙,其他五国又在苏代的鼓动下合纵。即使自己前往攻赵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既然打不赢干脆拒绝不去。
值得一提的是白起临终前还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他想着自己对上天也没犯过什么罪过,为何落得如此这个地步。良久之后才说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于是自杀。白起死后,秦人很惋惜,乡邑地方都祭祀他。东方六国闻讯,皆酌酒相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