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毒素.类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的区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相同的都是一些细菌的成分,差别在于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同。
其中类毒素是人工由外毒素制备的无毒的保留抗原性的免疫制剂。
外毒素是蛋白而内毒素是脂多糖,都是毒性物质,但外毒素是细菌活着释放的,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类毒素是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医学微生物学中将类毒素定义为: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脱去其毒性,保存其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而内毒素是细菌死了才出来的。
扩展资料: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在一般情况下,外毒素简称为毒素。
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化学物质(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类微量毒素侵入机体后即可引起生物机能破坏,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毒害作用取决于毒素的类型、剂量和侵入机体的途径等。许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杆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B型等被作为或研究作为新毒剂。天然毒素很早就被当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战时,英、美生产了霍乱毒素
1700kg蓖麻毒素粗品(代号WA),其毒性为光气的40倍。美国秘密贮存了海藻毒素(代号T-2)。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对毒素研究都很重视,据资料美国贮有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牡蛎毒素、白环蛇毒素、绿脓毒素和马钱子毒素等6种;前苏联贮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有些毒素的毒性极大,如肉毒杆菌毒素。致病菌释出的毒素往往是致病原,有的可作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工具药。
参考资料:毒素-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