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我国古代皇室帝王都建有许多富丽豪华的皇中和行宫别苑。所谓行宫,是指后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休息的宫室,也就是皇宫之外的离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就有关于行中的记载。行宫还有冬、夏之分。根据我国古代园林史记载:行宫大部分是依天然风景区建造的。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修筑的“骊山汤”行宫。此行宫唐代时又进行了扩建,改名为“华清宫”,它就是一座“冬宫”。另外,隋朝时营建的“仁寿宫”,唐代也进行了改建。经修复后更名为“九成宫”,它是一座“夏宫”。
清代,康熙14岁亲政后,富有政治韬略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意思是要唐熙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把蒙古诸部建成“塞上雄蕃”,使其“众志成城”。因此,康熙十六年出塞北巡,又设置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木兰围场”,并把岁幸秋狩大典立为家法,以期“威武远扬,塞垣清晕”。这样,从北京至木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亲和官员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驼载、马运,需要建立行宫来解决。据记载,皇帝出巡,20里一休息,40里一住。因而,在康熙时期,光是从北京至古北口就修建行宫7处:蔺沟、石槽、怀柔、密云、罗家桥、瑶亭、王家店等。康熙二十九年又在北京西郊海淀营建了行宫“畅春园”,周围占地约10华里,现在还存有畅春园的界碑。
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八年,在北京西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占地约5000多亩。与此同时,又耗巨资营建了口外行宫。康熙时期建了8处,乾隆时又改建新建了14处,先后建立了口外行宫22处,正式命名的有20处。
乾隆十六年以后又建立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三类:茶宫——饮水、吃茶点休息的地方;尖宫——中途御膳的地方;住宫——居住休息和游览消夏的地方。据记载,在未建避暑山庄之前,康熙每年出塞北巡一般从5月25日至9月22日,约116天。由于他经常出巡口外,促进了大型行宫的建立。1703年即康熙四十二年,营建了“避暑山庄”,承德也就逐渐发展为都会,成为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避暑山庄是以自然山水为主的苑囿,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苑园,这在历代帝宫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随后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也是清代著名的皇家苑囿、清代四大行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