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底能不能说端午节快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对于“端午节能不能说‘端午快乐’”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非常明确而且坚定的:是能说的,是毫无问题的!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去说明,请继续看下去——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其习俗至今传承不衰。
端午节从2008年起就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当这一天到来,人们就处在欢度节日的快乐氛围中,大家除了吃粽子,还要出去划龙船,见面了都是一句“端午快乐”的问候。
可就在国家法定假日确定之后不久,当人们还处在欢度节日的氛围中时,突然有个被称为“不知来历出处”的所谓“非遗专家”,也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大肆宣称不能说“端午快乐”,理由是这个节日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在这一天投水自尽的,那么,今天过节就不能“快乐”。
这个稀奇古怪的论调倒是异常新鲜,也便随着“喜新厌旧”的新兴媒体,进行疯狂传播。而那些不知就里的吃瓜人,也就抱着“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无所谓心态,接受了这个“新兴理论”,把“端午快乐”生生改成了“端午安康”。
今天回头看,并不是人们多么相信这个“端午节不能快乐”的怪论,不过是随大流心理的反映,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的反映,同时也是好面子心理的极端反映,生怕说了“端午快乐”让人笑话他没有文化。
于是,从哪以后,多少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对于“端午快乐”心有余悸,生怕说了会触动什么大忌。现在的状况是,有的说“端午快乐”,有的说“端午安康”,但不管是说哪一个的人,心里都一团雾水:到底能不能说“端午快乐”?
我在去年端午节的时候就在“百家号”上发表了文章,明确提出可以说“端午快乐”。
那个所谓非遗专家说不能互祝快乐的一个理由就是“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而事实上,关于端午来源有多种说法,除了说是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说是纪念伍子胥的,还有说是纪念曹娥的。这些说法都有其地域性、局限性,也并没有形成定论。
而专家经过研究认定,端午节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不是源于纪念屈原。著名作家、学者闻一多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对此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端阳节是龙的节日”的观点,说明这个节日“和中国人一样古老”。现在看来,将历史人物与节日挂钩都是后人附会的结果,不足为据。
既然支撑“端午不能互祝快乐”的根基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说端午并不是为了纪念某个人而诞生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心理障碍不去说“端午快乐”呢?当然,说“端午安康”也没有任何问题。
当这个怪论出来之后,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批驳。下面我将采用引证法,通过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了。特别强调一下:下面的引文均有出处,可供核查。
文化学者、教授张颐武认为:“乐观和开朗,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无须太拘泥。”他还认为:“其实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他引用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予以驳斥。(引自其微博《端午情结》一文)
《人民日报》也发声了,专门在“人民时评”发表专栏文章,明确说“端午,道一声“快乐”又何妨”,“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庄重的内容,也有活泼的方面,不必那么束手束脚。何况今人过传统节日,更添诸多时代的新意,如此片面地较真,有违先人旨趣,也过滤了不少文化的味道”,“端午,可避邪可食粽也可尽情打扮明丽的小女儿;清明,可祭祖可踏青亦可浣足放风筝;中秋,那月亮更是可祭可拜,可玩可嚼……”,“如此佳节,云何不乐,道一声‘快乐’又何妨?”(此文在人民网言论库中是可以查到的)
还有一位学者一下子列举了三个理由来说明端午“祝福节日快乐,没有任何过错”:第一,节日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娱乐,娱乐就必须是快乐的;第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凡是婚丧嫁娶,都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这是农民自娱自乐的方式,既然如此,就不应压抑快乐;第三,我们传统节日已成为约定俗成狂欢,不是个别专家的意志就改得了的。(引自《黄健云诗文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读者朋友,看了以上内容,你还对端午节说“端午快乐”有什么疑惑吗?是的,我们完全可以大声地说:端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