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词条>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2024-07-17 23:39:55 编辑:zane 浏览量:556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一、译文

1、梦溪笔谈·雁荡山的译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以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崯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音漕去声。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峡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2、梦溪笔谈·陨星的译文

北宋治平元年,有一天在常州,正逢太阳落山的时候,天空中发出了一声像雷鸣般的巨响,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一样,在东南方出现。一会儿又一声巨响,这颗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再一声震响后,这颗星就落在宜兴县一个姓许的人家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许家的篱笆全被烧毁了。

这时火熄灭了,只见地面上有一个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里面,发着微弱的光。过了好久,才逐渐暗下来,但是还热得让人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此时还是热的呢,它大小如拳头,一头略微尖些,颜色与铁相似,重量也与铁差不多。

常州太守郑伸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送到润州金山寺保存。直到现在还用匣子保藏着,有游人到了那里,就打开匣子让人们参观。王无咎为此写了篇文章,很详细地记叙了这件事。

二、原文

1、梦溪笔谈·雁荡山的原文

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

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

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

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

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2、梦溪笔谈·陨星的原文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三、出处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在创作上,作者自谓“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即是说,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没有也不愿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二、作品赏析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三、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所见,撰《梦溪笔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溪笔谈·雁荡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溪笔谈·陨星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tips/11598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