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生活百科>《我弥留之际》的权威译本是哪个?

《我弥留之际》的权威译本是哪个?

2025-04-02 07:21:06 编辑:zane 浏览量:517

《我弥留之际》的权威译本是哪个?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我弥留之际》的权威译本是哪个?

《我弥留之际》的初译本是1988年李文俊先生完成的,而我读的是译林出版社今年3月新出版的蓝仁哲先生的重译本。关于版本对比,我选取了小说开篇第一段以及瓦德曼和达尔的部分意识流。哈罗德·布鲁姆曾说,20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属于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英文原版第一段是这样的:Jeweland I come up from the field, following the path in single file. Although I amfifteen feet ahead of him, anyone watching us from the cotton house can see Jewel’sfrayed and broken straw hat a full head above my own.李文俊先生译本: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可看出直译为主,言简意赅)蓝仁哲先生译本:我和珠尔从地里走上小路,一前一后走着,我走在他前面十五英尺左右。要是有人从棉花棚张望我俩,准会看见珠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的草帽足足高出一个头。(直译加意译,其中让步词Although模糊化处理,更重要的是“我和珠尔”“一前一后走着”相比李文俊先生的“走成单行”“朱厄尔和我”更契合中英互译中的现代汉语表述。)比起初译本,重译本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加流畅,语言表述也更加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但初译本仍旧是功不可没的,它众多言简意赅的准确表述都为高度趋向信达雅的重译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信息。下面这一段是曼德尔的意识流部分:“MaybeI can draw the ropes a little tighter ,” Darl says. That why jewel and I wereboth in the shed and she was in the wagon because the horse lives in the barnand I had to keep on running the buzzard away from李文俊先生译本:“也许我可以把绳子抽紧一些,”达尔说。朱厄尔和我都呆在大车棚里可她却呆在大车里道理就在这儿了因为马儿是呆在谷仓里的可我却必须得不断地跑来跑去把秃鹰轰走。蓝仁哲先生译本:“我看能不能把绑绳扎紧一点。”(这一句不如初译本直白)达尔说。就是这个道理(初译本放中间更恰当)我和珠尔都待在车棚里而她得待在大车里因为马儿是要待在谷仓里的而我非得跑个不停把秃鹰赶跑从(the buzzard away from,比起初译本的“把秃鹰轰走”,重译本“把秃鹰赶跑从”翻译中突出强调了一个“从”,把有痴呆倾向的曼德尔内心独白中的跳跃性流动性戛然而止性完美展现出来了,初看流畅性不如初译本,感觉很突兀,为此还特意问过Rosso,之后看了原文也确实觉得重译本更加符合福克纳营造的意识流表述,也可以看出重译本在细节方面的精益求精。)下面还想介绍一段达尔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由联想片段,这也是我认为重译本在语言连贯达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贡献的原因。原文:How do our lives ravel outinto the no-wind, no-sound, the weary gestures wearily recapitulant: echoes ofold compulsions with no-hand on no-strings:in sunset we fall into furious attitudes, dead gestures of dolls.李文俊先生译本:我们的生命怎么就悄然化为一些无声、无风、疲惫地重复着的疲惫的姿态:化为没有手在没有弦上拨动的古老的振响的回声:夕阳西下时我们凝成了狂怒的姿态,玩偶们僵死的姿态。蓝仁哲先生译本:我们的生命啊,怎么就飘散成无形的风、无形的声,疲惫的姿态又疲惫地重复着,化为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弦上拨出古老回响,我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分落定为狂态,木偶般死板的姿势。一如曼德尔,福克纳在他身上倾注的是孩童般永远长不大具有丰富联想力的天真痴傻,一如达尔,福克纳在他身上倾注的则是天马行空诗意盎然的诗人气质。这种带有作者强烈浪漫主义个人情感色彩的段落是极难完美翻译的,比起李文俊先生的初译本,蓝仁哲先生的重译本用词达意方面确实更加到位,尚能感受到作者福克纳优美语言下包裹的深刻思想。不同语言间的互译本就是难题,要进一步做到语言间的等效表达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不同语系间的翻译。个人认为蓝仁哲先生翻译的《我弥留之际》是很成功的,优美流畅,对文中不同题材风格的翻译都能够得心应手,一直很喜欢这种契合原作者情感色彩的翻译。在我心中,这个译本就像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杜拉斯的《情人》无法替代一样,语言精到,如读原文;就像郭沫若先生翻译的峩默·伽亚谟的《鲁拜集》一样,气势磅礴又带着浪漫气质的优雅娴静;也如杨苡先生的《呼啸山庄》,能在细腻的文字里透出原始人性心理的歇斯底里倾负一切。                                       个人偏向蓝译本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life/28094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