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E=mc2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的理论。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即引力和惯性力是等效的。这一原理建立在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价性上(目前实验证实,在10 − 12的精确度范围内,仍没有看到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差别)。根据等效原理,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物体的运动方程即该参考系中的测地线方程。测地线方程与物体自身故有性质无关,只取决于时空局域几何性质。而引力正是时空局域几何性质的表现。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在弯曲的时空中,物体仍然顺着最短距离进行运动(即沿着测地线运动——在欧氏空间中即是直线运动),如地球在太阳造成的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太阳转,造成引力作用效应。正如在弯曲的地球表面上,如果以直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地球表面的大圆走。倒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同样受到很多的指责,有很多人认为它是错误的,并大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物理学是承认物体的“有”的,但是相对论物理又告诉我们, 在我们的参照系看到的是事情的一个“相”,而事情还有许多其它的相。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相,是由于各个参照系运动状态的不同。 既然“相”依赖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那么它就没有独立存在性,这就是“自性空”。中观论主要是从事物产生和维持的条件等客观因果关系来论证自性空的, 后来瑜珈行派又从客体被主体的认识的条件,即心对境的认识上的因果关系来论证自性空。而借助于相对论,可以另辟奚径,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论证自性空。相对论所说的观测,并不特指人的观测、认识,可以是仪器,但是即使人和仪器都没有也不要紧。“对于某参照系,事情如何如何”是确切的说法,其中并不包括“观测”二字, 不管是否有观测者,是否有观测行为发生,对于某参照系,事情就是如何如何。以参照系为因,“相”为果,这不同于心对物的认识上的因果,而是一种客观的因果,但与事物产生、维持条件的论述角度不同,所以有理由认为,相对论可以为空性说的论证作重要补充。相对论否定了时空的绝对性、不变性, 但确立了物理规律和真空中光速这两种东西是不变的,对任何参照系都一样,但它们都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些规律(“真空中光速为一常数”也是一个规律),因此不能作为所谓的宇宙本体。而佛学也不承认有宇宙本体。佛学的“实相”是指宇宙的真实的样子,而常人所看到的都是不实的虚相。可以看出其与相对论的类似性。那么实相是否就是物理规律和光速呢?不。实相是不可言诠的, 用语言或其它的符号来描述实相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