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被称为“百花之王”,原因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牡丹的百花之王,不仅因为美,还因为她的大度与包容。因为太美了,芍药就东施效颦,到处冒充着牡丹,但牡丹却只淡淡一笑,并不为此生气得容颜大变,仍然是那样的雍容高雅。春风吹过,百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牡丹却不与群芳争春,在百花展现了自己的美貌之后,才从从容容地开放。
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
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歹刘黄”的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扰。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
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黄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