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资本"和"阶级再生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经济领域:文化资本指由企业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企业文化资本根植于企业体内,融于企业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之中。文化资本分为员工的精神面貌、着装、公司的形象等外在的的器物资本;公司完善的制度、高效的管理机制等支撑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资本;企业以及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历史使命感等深层次的核心驱动力所形成的资本这三个层次。阶级在生产是指父代和子代的阶层地位具有较高的同一性、相似性,父子之间的阶层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种身份的继承更是资源的传递在文化领域:迪厄提出了 文化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不同阶级在文化资本的分配上是不平等的,中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家庭会给孩子传承很多的文化资本,而工人阶级的孩子从家庭得到的文化资本则相对较少。因此,在进入学校之前,不同阶级的孩子在文化的规则、品味、生活的目标乃至对待教育的态度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分化。这种初始社会化时期产生的不平等不仅没有通过教育被化解,反而得到了强化。表面看来,学校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却是偏向那些已经获取了掌握中上层阶级文化所需语言和社会能力的学生(布迪厄、帕斯隆,2002)。因为学校的主导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所以那些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阶级的 继承者!就得了 先天之利!(DiMaggio,1979),工人阶级的孩子自然成了学校教育中的落伍者。如此便分别完成了上层阶级和底层阶级的再生产。 文化再生产理论!深刻地透视了符号支配和控制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校这个黑箱所谓 再生产理论!指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针对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展开了一系列批判性论述。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虽然贫穷、失败、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仍旧存在,但在许多人眼中,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加以解决,而教育则被视为改革的最佳手段(Willis,1997:203)。人们普遍相信,教育不仅带来个体的发展,而且促进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中立而自主的系统,教育是改变阶级分裂状况的有效体制。每个勤奋攻读的学生都有机会透过教育向上流动,从而使阶级社会走向终结(李猛,2001)。所有的论述中,影响最大的是鲍尔斯与季亭士的 经济再生产理论!和布迪厄的 文化再生产理论!。在鲍尔斯和季亭士看来,学校就是一个按照外部劳动分工的要求进行再生产的机构。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把人分配到不同的 合适!的位置上,因此,学校的使命就在于按照劳动分工的要求,授予未来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以不同的技能,并且传递相应的价值、规范、行为方式和性情等等(鲍里斯、季亭士,1989)。所以,工人阶级的孩子会被教导守时、清洁整齐、尊重权威和服从规矩;而上层阶级的孩子则被教导灵活性、思维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为使他们以后作为管理者或专家有效地工作所做的预备(Apple,1995:63)。通过对学校教育经历在数量和类型上的分化,学校预备了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工作等级之中。鲍尔斯和季亭士看到了经济制度对于教育系统的决定性作用,但他们未能充分阐明支配与统治的机制,也未能清楚地呈现这些机制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作。实际上,要对教育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张力和矛盾进行深入理解,就必须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维度来补充单纯的经济分析(Apple,2004),而这正是布迪厄等的 文化再生产理论!所指向的工作。来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PMySpoPi5kYA9IGeW1dOzLTn85Egb8QtQnmL52K8quHfhqQf5oQcAQybkcVw3A1RtTTKq7msF_SXcv5ZdiKmahttp://wenku.baidu.com/view/4b845299fab069dc51220148.htmlhttp://wenku.baidu.com/view/ae2e4541ff00bed5b8f31d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