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知识>什么是“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的概念

什么是“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的概念

2024-11-19 23:16:37 编辑:zane 浏览量:595

什么是“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的概念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什么是“三通两平台”,“三通两平台”的概念

三通两平台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的新突破。

----------------------------------------

专家谈如何理解“三通两平台”的内涵 

2015-06-08 夏尔德浪

在去年9月5日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自那以后,#三通两平台#就成了教育信息化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高潮。 

但是,由于#三通两平台#是一个新的概念,并且与之前的“校校通”、“班班通”并非完全一致的概念。因此,#三通两平台#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建成了#三通两平台#?在网上网下出现了各种理解和争论。 

要学习领会某个精神实质,一定要先读原著,#三通两平台#也如此,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是第一次提出#三通两平台#的概念,因此这是必须认真研读的文件。 

另外,在正式进入正题前还得声明一下:我还是比较固执地认为#三通两平台#的提法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后面讲的内容默认是在这个方面;至于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我会在最后谈谈如果要引过去的话,应该有些怎么样的变化。 

今天先说“宽带网络校校通”。 

实际上,个人认为“班班通”是#三通两平台#最为核心的工程,也是最困难、最关键的任务。因为我预测,至少未来的一二十年内,基于班级的课堂教学还会是基础教育的主流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重点和关键还都是课堂教学。什么“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做做试验还可以,大面积推广,短期内是不具备条件的。何况推行课堂教学信息化(“班班通”),也是为将来的诸如“翻转课堂”之类的新型教学模式打基础。 

其实,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2-2020)》“第四章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非常强调的就是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应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用,请看原文: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我认为这段话应该是“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指导性描述——智能化教学环境也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也好,都是为了教学,都要用于教学,而当前教学的主战场就是课堂,这是“班班通”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班班通”就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任务。 

但是,“班班通”也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中最为困难的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接受《中国教育网络》杂志采访MOOC(参见博文《MOOC摸到了象鼻子》)的时候说过:在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三个作用层面中,第二个层面,亦即教师教学这个层面,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也是最难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层面,因为他动力最弱,能力最弱——基础教育的老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总体水平不高,并且采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对他来说,投入(包括时间投入、资金投入)急剧增加,但是绩效不彰,甚至对于应试教育的绩效来说,还可能是负绩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叫他冲到信息化教学的最前线? 

因此,我个人坚持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政府应该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真正改革教育教学评价,通过政策引导扭转当前绩效导向的误导;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与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建立支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良好环境与机制,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产业发展机制、支撑服务机制,让教师能够方便、安心、顺心地钻研如何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引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至于那些建网络、建资源、建系统平台等开发性、建设性工作,还是建立好运行机制搞好经费保障交给市场去做吧,只有推动形成一个繁荣的教育信息化支撑市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能够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和同行交流时,我看不少人被这个表面的文字误导了,以为“宽带网络校校通”只是学校的联网,把学校宽带接入互联网就行了,而把多媒体教室建设等划入“班班通”。其实,这是典型的受文字字面意思以及以前的“校校通”和“班班通”的误导。 

在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中非常明确: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亦即除了连接宽带网络,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都是“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建设内容。 

这在杜占元副部长去年介绍近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时有更进一步的明确:“今明两年将努力实现50%以上的中小学宽带接入,即新增宽带接入的学校8万到10万所左右,同时在校园内建设基本的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按任课教师人数的比例为教师配备计算机,并接入宽带。”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宽带网络校校通”至少包括了如下内容:宽带网络到校、联网教师用机、学生用机、多媒体教室。 

实际上,我个人还建议应该进一步扩展“校校通”的概念——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强调“应用”,这才是“通”的本意:“通”是动词,不仅是拥有,更重要的是使用,具体想法明天再聊。 

如果从“校校通——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的角度来理解#三通两平台#,实际上就会豁然开朗了: 

宽带网络校校通——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当前重点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宽带接入; 

优质资源班班通——以班为本的教育教学应用,当前重点是把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让每一个班级都能用得到;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人为本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与学习,当前重点是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里“三通”强调的都是应用,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这里的“通”是动词,而不仅仅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至于“两平台”,则是承载“三通”的最重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这到后面再说。 

按照这个理解,我就建议我们不要把“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否达标的评估局限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宽带网络到校、联网教师用机、学生用机、多媒体教室等的数量,这些只是其最基础内容,是静态的建设成绩;我们还应该考察这些基础设施的应用情况,如实际带宽使用、学生学年人均使用机时数等;此外,我们还要把校本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包括进来,比如说学校的校务管理功能是否采用了信息化应用系统?这方面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如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教研管理、设备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协同办公等,这是“校校通”的比较高的要求。这里我没有讲这些系统的建设问题,因为我觉得这是“两平台”要解决的,以后再说。 

昨天谈到“校校通”应该包含学校校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时,@磊磊SJTU 老师对我说:“对基础教育而言,还是多讲教与学的应用为好。管理方面可以少讲点。”我深以为然。因此今天就开始谈谈教与学的应用——优质资源班班通。 

还是先学习原著吧——刘延东: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加强软件开发,把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实时更新,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今明两年要围绕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重点启动“三个课堂”建设:一是“专递课堂”,二是“名师课堂”,三是“名校网络课堂”。我们要力争用三年时间,初步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资源,并输送到全国,让那些地处偏远、生活贫困的孩子也能共享共用。 

从延东副总理的讲话可以明确看出,“班班通”的重点就是教和学的应用,并且明确了三种重点推荐的应用模式。不过,领导人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来讲的,并且所举例子,都是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思路来讲的。到了具体学校、具体老师,怎么做才能达到“班班通”?就是需要认真讨论的了,因为对于微观的学校和班级来说,不是开通或参与了这三种课堂就是“优质资源班班通”达标了。 

我觉得,要推动“班班通”,还是要回到我昨天提到的理解上:“优质资源班班通——以班为本的教育教学应用”。要从班级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支撑来探讨“班班通”的内涵,包括教师备课、授课与课堂交流、作业与课后交流、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乃至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等等。 

具体内容明天再聊。 

具体到为了“优质资源班班通”达标,我觉可以做如下事情: 

1.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 

这是一件大家都认为要做但是一直没有做好的事情,并且好像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去年看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的消息后,我进去看了一下,就觉得是典型的老瓶装老酒——没有一点新意。搭建一个平台,分门别类放一大堆资源,看着好像挺不错,有了多少个多少TB教学资源了,问题是用什么机制提供资源用什么方式提供服务?谁有积极性上载资源?谁有积极性来获取并利用资源? 

我当时进去看了几个资源,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家长的眼光来看,我觉得我的孩子(学生)是不会愿意去看的,我作为家长也不会要求她去看的,那她的老师会有兴趣去看吗?我的感觉是估计兴趣不大。如果学生、家长、老师都没有兴趣去看的教学资源,那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果然,今天写这篇博客时我又进去看了一下,半年了吧,好像下载最多的教学资源也就几百人次,这可是面向全国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啊!下载几百次也太寒碜了! 

当时和我的一个同事(小学生的妈妈)讨论此事,她说她花钱买了一些课件,是用喜羊羊题材做的数学教学课件,她的儿子就爱看!这说明不是做不出学生爱用的优质教学资源,而是当前的机制没有鼓励资源开发商做大做强,专注于优质教育资源开发。 

我也曾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领导探讨花钱买服务的机制问题,因为我一直赞同政府的投资不要直接用于雇佣人员制作资源,而是应该购买资源的使用服务,如按下载量付费。但是,据一线部门的领导说,按照当前的经费体制,这么做是有很大风险的,具体给我讲了若干我也说不出道道的理由。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连这样的机制都不能够去改变,没有创新的机制和运营模式,想要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怕也难。 

吐了这么多槽,还是要说点建设性意见: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如果能够建立本地区的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上策,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教师选取或购买一些适合使用的优质教学资源推荐给学校使用是中策,为了达标搞一个资源库把下载的、购买的、自建的资源装起来管它有没有人用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对于学校来说,组织老师研讨如何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并有激励措施、培训老师IT基本技能提高老师应用数字资源和软件工具的能力、选取一些合适的助学资源推荐给学生和家长,都是有利于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工作。 

接着昨天的话题再说一句:传统的数字教学资源主要指课件,现在应该包括了各种学科工具软件,如“几何画板”等,此外,中职教育的各种实训软件,我觉得也应该归入此类。 

2. 班级教学与交流活动 

这里当然指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以班为本的各种教学活动与交流活动,我觉得这是“班班通”最应该强调的方面。 

首先是教师将各种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包括把“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引入教学,这个不多说了,可以归入第一部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 

其次是在课堂通过使用新型辅助教学设备设施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如电子白板、无线交互设备等。 

第三是使用课堂录课设备将教学课程录制下来,既可以用于部分学生课后复习,也可以用于教师之间的观摩与本人的教学反思。 

第四是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既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也可以是教师间的教学互评或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估。 

第五是课后教学交流与讨论,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答疑与讨论,也可以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此外,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来说,网上布置与提交作业、网络自测或网络考试等都可以开展起来。 

当然,通过网络课程直播或录播系统将课堂传播出去也属于此类服务,实际上“三个课堂”的源头都会要用到此类服务。 

3. 教师备课服务 

对教师备课的信息化支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觉得归入“班班通”比较好。 

对教师备课的信息化支撑来说,首先可以做的是一个贴心的教学素材管理,其次是备课工具提供,第三是协同备课支持,第四是集体备课管理。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留给专业人士吧。 

4. 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 

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信息化支撑也可以归入“优质资源班班通”。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第四章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这一段中有明确的描述:“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可以做的信息化工作至少包括: 

1)网络培训: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包括业务培训、信息化素养与技能培训等等; 

2)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提供交流协作平台,帮助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信息化支持与服务,包括课题管理、知识管理、成果管理和辅助工具等。 

5. 其他 

我还倾向于将如下几类工作归入“优质资源班班通”: 

1)学生成长袋管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是《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都特别强调的事情,十年规划第八章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根据需要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我觉得做好学生成长袋的管理将是“班班通”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2)校企协作:这主要指中职教育,因为中职教育的顶岗实习需要大力强化校企交流,这是教育信息化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由于实习还是以班级教育管理为主,因此校企协作的信息化支撑归入“班班通”较为合适。 

从今天开始讲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这个概念是近期来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在微博上和会议中经常有同行在询问或探讨。这是因为“校校通”和“班班通”原来就有相关提法,虽然这次的内涵变化很大,但是因为原来就有一些基础共识,大家觉得照着原来的路线加强加强就行(其实我是非常不赞同这种思维方式的,这也是前面花了一周多的时间讨论“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原因)。而“人人通”是第一次提出来,究竟该怎么干,大家都没谱。 

“人人通”的概念,个人觉得应该是来源于湖南省教育厅王键副厅长的“职教新干线: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或者说至少是受其启发。 

其实,在清华学习过的同学们可能都有感觉,即在清华,我们早就已经是“人人通”了——早在十多年前,我们的团队就开始研究“虚拟个人网络空间”了,并且其成果逐步应用到“清华网络学堂”中,当前版本的清华网络学堂就有“我的课程”、“个人信息”、“个人主页”、“我的笔记本”、“网上文件柜”、“虚拟空间”等功能。此外,我最近两年力推的“面向知识分享的校园社交网络”,实际上就是要给师生提供一个高级版本的“网络学习空间”。所以我在2012年7月24日发了一条微博:在#教育部#现场听杜占元副部长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猛然感觉这就是“面向知识分享的教育社交网络”呀 

但是,这些内容都只是前期的研究工作,真正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给出明确说法的,还是刘延东副总理的那次著名讲话。要搞明白“人人通”,还得学习原著,这个我们下周再开始。 

今天终于有时间来一起学习原著了 

我们还是先来学习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为方便阅读,原著采用斜体字显示。 

第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体现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 

这两句是讲定位,“人人通”的目的是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第六讲时,我的同事吴海燕老师给我留言说:“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还是“教育信息化对于学习的革命性影响”,“教育”vs“学习”,谁是最本质的东西呢?这些平台似乎都是从施教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我觉得应该多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我当时回答说,“教育包含学习”,对她的观点表示赞同。实际上,刘延东副总理的这句定位的话已经非常明确了,不但要推动教学方式变革,还要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杜占元副部长在今年的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更是讲得特别明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是教育信息化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人人通”上。 

今明两年要把网络学习空间从目前的60万个提高到600万个,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努力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当前要按照“三个率先”原则启动实施,逐步覆盖到全部师生。一是教师率先使用。重点是推动中小学与中职教师教研空间建设,让教师先用会用。二是职业教育率先部署。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打造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湖南不到两年建设了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各地应总结经验,加快建设步伐,创新仿真实训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发达地区要利用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在大学和初高中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后面这段是讲怎么实施。 

其实我觉得这里讲的原则和步骤是比较理性和合理的: 

1)原则是“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这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状况的。 

2)步骤是“2013年提高到600万个”,“5年左右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这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是比较合理的目标。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重在应用,建而不用不算“通”,要“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打造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创新仿真实训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在大学和初高中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但是,我们去看现在的实施推动,好像有不少地方已经偏离了刘延东副总理的这个讲话精神,举一个例子,在教育部4月份发的《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年度任务指标(指导性)(征求意见稿)》中,我看到部分省市把今年的“人人通”指标比例已经定到了50%,不少省市把2015年的比例定到了100%!并且,2013年的指标均值(非加权)已经达到22%(大家可以简单计算这会是多少?)。这是可能完成的任务吗?我看只有两个原因:一是错误理解了“人人通”,以为只要搭建一个平台给每个师生开设一个帐号就认为达标了;二是冒叫,反正达不到目标也不会有处罚,当前当了先进再说。 

通过学习原著我们明确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定位、目标、实施原则与步骤,但是,具体到一个微观的学校或者一个地方性区域怎么去建设“人人通”,还是没有搞明白,因为这不是国家领导人讲话应该考虑的地方,这也是大家对于“人人通”疑问最多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的价值所在。 

这就要回到前面第三讲中我提到的理解上: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人为本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与学习,当前重点是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学与学习”是两种活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就是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信息化支撑下的创新的教学与学习。实际上,这与“班班通”乃至“校校通”都是密切不可分的:一种活动,从师生个人看来,是“人人通”的个人教学与学习行为;而从班级组织看来,可能会是“班班通”的典型应用;甚至从学校层面来看,可能还是“校校通”的典型案例。这就是我主张将“三通”看着当前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的三个视角或三个层面,而不是将其人为分割为三件事情的原因。 

关于“三通”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到后面再详细讨论,今天还是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如果要达标,具体应该做哪些事情?先开过头。 

1. 个人空间服务 

要做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首先必须有个人网络空间,这是基本的服务。这包括具有一定的网络空间容量,当前应该10GB起步吧;应该提供基本的文件存储服务,类似于当前的各种云盘;最好能够提供个人空间的展示服务,让空间主人可以把自己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资源按照某种自己喜欢的模板发布出去,促进资源共享;当然,如果个人空间服务能够支持移动终端就更好了,因为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潮流。此外,个人空间的实名制认证、个人基本信息维护、空间个性化配置等功能,都是简单而重要的功能,应该给予支持。 

2. 个人知识管理服务 

知识管理是最近几年我比较强力推荐的IT服务,因为我觉得随着IT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个人资料的日益膨胀,已经到了知识管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知识管理应该构建在个人空间服务的基础之上,亦即知识管理是与个人空间的文件管理相通的。当然,知识管理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增值服务: 

1)知识分类管理:首先需要提供完善的知识分类管理功能,帮助个人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帮助个人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 

2)知识检索服务:其次需要提供快速的知识检索功能,帮助个人构建个人知识库并快速查找,如果能够提供知识地图等高级检索服务当然更好; 

3)知识分享服务:知识是一种最不怕分享的资源,因为越是分享越丰富!因此方便的知识分享服务是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IT服务之一。 

3. 个人事务服务 

协助个人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是IT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的最直接支持与帮助。如果一个人将个人事务管理放在了某个IT平台,那他几乎就离不开这个IT平台了。因此,用户是否使用IT平台来管理日常事务,可以用来评判一个人的数字化程度,也可以用来考察一个IT平台的粘性。 

个人事务服务大多是以日历管理为核心的,如课表管理,这是师生都必须的日历服务。另外,考试安排、会议通知、任务设定等,无不与日历服务相关。如果能够将这些与时间安排相关的信息整合到个人事务服务的类似于“我的日历”中,则对于用户来说就是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article/20589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