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感动中国 400字的观后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CCTV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个节目已经连续播出了几年. 这些人的事迹使我们感动、流泪、振奋和佩服。 当我们看着那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片段和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他们的形象和精神是那么的真实感人、深入人心。是他们,一次次触动我们的灵魂;是他们,时刻激励我们奋进。无论他们的工作,事迹,个性有多么的不同,但他们的先进性是相同的。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用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看完这个感人的节目,大家感慨万千,谈论最多的就是那么三个人—带妹求学12年洪战辉、178个孩子的父亲从飞和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也许是这三个人的事迹更能让人潸然泪下吧,所以谈论的比较多,除了对他们的佩服外,更多是被他们的那种精神感动和激励。感动中国节目给洪战辉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他是当代大学生的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孩子在他12岁的时候经历了不该他的岁数该经历的,之后的走的路更不是一个一般孩子可以走过的路。洪战辉在他12岁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肩负了家庭主人的责任。当记者问他的愿望的时候,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想再当一回孩子,过过孩子的生活”。话语显得很幼稚,但是这是他心理的心声啊!也许对普通的每个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愿望绝对不会是这个,但是对于洪战辉来说他有这样的愿望太正常了,因为他没有过美好童年,所以他期望。我们与他相比,显的自己成熟的是那么晚,担负家庭的责任是那么的晚。我们的大多数大学生依然还在用家里面给的钱,可是洪战辉在比我们岁数还要小的时候就自己开始养活自己和家人了。我们为他的事迹感动,但更应该是学习他的精神,做人的品格。 洪战辉的话语更能让我们深思,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默默地走,不愿放弃。”、“做人应该有责任心,能担多大的责任,方能成就多大的事业,我认为就是这个道理。”、“大家不必要感天动地。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去做我该做的事情,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他的话语是那样的诚恳和振奋人心,他无愧为新生代的男子汗。 从飞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178不应该说178,应该说是184个孩子的父亲的名字。他是深圳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 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如今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这是网络上对从飞这个人简短的介绍,四句话诠释了他为什么作为一个著名歌手却过不上一个歌手那样让人羡慕的生活,不但自己没有过那样的生活,反而自己生病的时候连医药费都拿不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他的孩子们,没有保留。那一幕真的让人心酸,当他患了胃癌他给他的妻子下了一个跪。他那时的感受是对家人的不公平,但是他又感觉是公平的,因为他是为了那帮孩子啊。感动中国节目在他的颁奖词里是这样写的“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丛飞10年间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生、孤儿和残疾人,各种钱物总计近300万元人民币。 事情的起因最早要从1994年的一场慈善义演说起,那场演出彻底改变了丛飞的命运。 当时,刚成名的丛飞在四川成都参加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观众席上坐着几百名因家穷辍学的孩子,看着一张张面露稚气的脸庞,丛飞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他当场将身上的2400元钱放进了捐款箱,这是当天全场最多的一笔助学款。主持人告诉丛飞说:“你捐出的这2400元钱,可以使20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完成两年的学业!”台下的许多观众都对丛飞的善举报以热烈的掌声。 看着孩子们激动的笑脸,丛飞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2400元钱可以改变那么多孩子的命运,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那一刻起,他下定了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努力改变更多贫困学生的命运。从此,他开始了慈善义演和认养贫困失学儿童的爱心之旅。他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的失学儿童筹集学费。同时,他还先后认养了几十个孤儿及残疾人,不但给他们提供学费,还负责他们的生活费。 随着时间的流逝,丛飞资助的贫困儿童越来越多,如今,得到丛飞捐助的贫困儿童已达178个,这些孩子每次看到丛飞,都亲切地称他为“爸爸”。每当听到这一声声呼唤,即使再苦再累,丛飞也感到无比的幸福。 丛飞的幸福源自精神上的满足,而他物质生活的贫乏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 他不但是著名的歌手,他更是一个好爸爸,是184个孩子的好爸爸。他的奉献精神、坚强的意志让我们无不被他感动和为他喝彩。和他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一样,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么的高大。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她就是大塘村的乡村卫生员李春燕。 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医疗的保障。 严格地讲,李春燕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而李春燕也遇到相同的问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 于是李春燕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作为大山里面一个平凡的人,她以自己的一颗服务乡亲的心,在一个平凡的职业上干出了自己的不平凡。 感动中国节目给他的颁奖词中是这样写的“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这段颁奖词短短的几十了字,但是将李春燕的行为刻画的淋漓尽致,她无私的行为感动了村人,更感动了全国人民。 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创造辉煌。我们共产党员就应该像他们那样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中的党员,更应该走在前面,事事为同学考虑,起带头的作用,为学校的建设和学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艰巨的历史使命将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应当向这个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学习,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勇于奉献、刻苦专研的精神。 (=) 2005年落下帷幕,今天观看了央视的2005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心中感触颇多。在这个早春的2月,外面依旧微寒的天气,也被室内盈满的感动替代了。10名获奖者,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身份,却诠释着同一个主题:人间有爱。那个勇救落水女青年,在惊涛中三进三出的老实农民心中有爱,那个20年磨一剑,打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黄伯云心中有爱,那个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姑娘,更是用她优美的舞姿把满腔的爱和感受传达给每一个人。每一名知情者都会被他们所感动,为了他们的执着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 印象最深的是黄伯云。这名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名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用将近20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飞机刹车片。研究的过程,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先是被别人愚弄而倍感羞辱和气愤,然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96年,材料终于研制出来了,但在实际应用中又失败了,在这段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黄伯云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是进还是退?进,前途未卜;退,多年心血付诸流水,国家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和挫折。还是前进吧,要做我们就做最好的,做第一。为了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黄伯云从困境中站了起来,以更加顽强的意志和饱满的激情,带领队伍上路了。2003年,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黄伯云感动了我们,不是因为他是院士、校长,而是他坚持不懈的追求,知难而上的勇气。这样一名科技工作者,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历经20磨一剑。这种潜心学术,为了理想不言放弃的人,在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学习。我们也将是科技工作者,我们也将担负起重担和责任。我们有没有做好为科学献身的准备?我们能不能潜心研究学术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坚持到底?有这样的榜样在前面带路,我们没有理由不跟随。任重而道远,就让我们把前辈的精神丰碑立在远方的地平线,让他象太阳一样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