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的作者,在古代为何敢为农民说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作者李绅,身居高官却能心忧百姓,对民生疾苦洞察秋毫,这是难能可贵的。诗人杜甫是在仕途坎坷,生活落泊潦倒,看尽世态炎凉时,才愤然掷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惊世骇俗的诗句的。而李绅的创作背景不同,他是古代诗人中直接关注百姓命运的不多的一位杰出代表。
两诗短短数句,都直接戳向“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的现实主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悯农诗并没有让人感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让我们觉得他是作为一个人子的身份带着感恩敬仰,带着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而发出的对黎民苍生由衷的同情。作者没有凸现在诗歌面前,而是深深得隐藏在诗的背后,我们是通过读了他的诗才认识他的人的。
诗歌表达的思想并不是一己的思想,而是普天下人共同的思想,因而他的诗能如此牵动人心。那些诗句仿佛从来就有,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目中,所以作者一说出我们就觉得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象这类诗人,我们称他们是圣徒式的永恒的诗人。
“他们只是传布真理,人们不知道他们的个性,我们听到的是他们作品中那种普遍的、本质的、庄严的声音”。
“他们以神圣说话,不仅引领众生穿过了地狱、净界,而且把天国的大门打开,让太阳的辉煌照耀众生。”因此,诗人必须具有博大深广的爱心,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我片面地以为,作为诗人,才情是其次,重要的是心灵。以心灵的修炼去感悟世界。
或是以精神宁静下的静悟,或是在思维跳越之后的顿然开悟。李绅就是有了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悟才写下如此不朽的诗篇的。继李绅之后,虽也有把这类主题写得较为出色的,但读来总觉得没有李绅诗那般的清真古色。另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
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