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问答>鲁人曹沫 可以看出曹沫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人曹沫 可以看出曹沫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5-03-20 18:47:18 编辑:zane 浏览量:565

鲁人曹沫 可以看出曹沫是一个怎样的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鲁人曹沫 可以看出曹沫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人刚烈勇猛

 人物评价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索隐述赞

“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  曹沫本是鲁国将军,曾三败于齐军。从客观原因上来看,固然齐军势大,但他作为将军,无论如何难辞其咎。若三败而后再胜,可称英雄,三败而战死,可为烈士。但他既未胜,又没死,还居然想出了一个多少有点卑鄙的法子来给自己雪耻。其人贪生又好名,实在不算什么英雄豪杰。其时齐国大兵压境,鲁庄公问计于臣下,施伯和曹刿都觉得时势不利交战,建议庄公以和为贵,庄公也表示同意了。虽是城下之盟,但能保存实力,国家无伤,也算败中上策了。但结盟时曹沫却突然跳了出来,拉住齐桓公的衣裳,握住腰中的宝剑,威胁着要桓公答应归还鲁国战败后失去的土地。据说当时的他怒目圆睁,大义凛然,似乎颇有些和齐桓公同死的英雄气概,但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齐桓公为一国之君,千乘之主,断不会和他一个小人物同归于尽,或者根本也不屑与和他动手,所以多半会答应他的要求。而且齐桓公胸怀大志,正欲霸天下,号令中国,想必也不会因此小事反悔而失信于诸侯。所以这一招看似危险,其实是很有把握的。他这一下固然扬名天下,也雪了耻辱,但其实却是殃国之举。万一齐桓公不能忍一时之辱,暴怒之下,大军重来,鲁庄公如其奈何?当时情势本就是齐强鲁弱,齐军为雪君辱,名正言顺,将士愤怒用命,其势必不可挡,鲁国就算不亡也定是元气大伤了。所以曹沫此举实在冒失的很,司马迁似乎也不必为他列传扬名。后来的毛遂和蔺相如都曾做过类似的事,但时不同,势不同,事不同,当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以己私利置国家于险地,行卑鄙事而留盛誉,古来欺世盗名者,当以此人为最。  当时鲁庄公欲往齐结盟,问群臣谁能从者,曹沫请随行,庄公不计较他前败之辱,毅然答应带他前往,最后果然成事,据此看来,庄公应该还算是个贤明的君主。

       曹沫,鲁国人。侍奉鲁庄公,其事三战三北,为人刚烈勇猛。人物出于《史记 刺客列传》,此作作者为司马迁。人物主要事迹有:齐桓公答应在珂和鲁国订立条约。后曹沫用计巧妙收回失地。

人物生平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

庄公问曹刿:“齐强鲁弱,我们能打胜吗?”曹刿反问:“国君感到自己为百姓办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战胜敌人吗?”庄公说:“寡人虽尽责不够,不过还是时时想到百姓。吃穿不敢独享,常常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说:“这很好,但只靠施这些小恩小惠,百姓还不会真心实意跟国君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神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说:“但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又说:“寡人还能时刻想到百姓疾苦,凡重要诉讼案件(即为小大之狱,不论是多大的事都根据实情判决),不因自己所爱而滥赏,不因自己所恶而加刑,一定按实情作出处理。”曹刿高兴地说:“好!真能做到这样,我们可以与齐国一战。”

庄公进一步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战胜齐国呢?”曹刿说:“打仗要根据战场的千变万化随机处置,决不能事先凭空决定采用什么固定的战法。我愿和您一同率军前去作战,根据实际情况谋划。”庄公认为曹刿讲得有理,遂同曹刿一起带领大军迎敌。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了阵势(参见长勺之战)。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有轻敌之心,首先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庄公见状,也欲击鼓迎战。曹刿连忙制止,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得乱动和喧哗,擅自出战者斩。鲁军纹丝不动,齐军冲不破阵势,只好退了回去。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击鼓进攻,齐军重振精神,再次向鲁军阵地冲来,鲁阵仍岿然不动,齐军又一次退了回去。鲍叔牙见鲁军两次不出动,以为是怯阵,下令第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随着鼓声,鲁阵中杀声骤起,士兵们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丢盔卸甲,狼狈溃逃,公子雍也被鲁庄公一箭射死。庄公见齐军败退,欲下令立即追击。曹刿忙说:“别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瞭望了一阵,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鲁军追杀了30余里,斩杀、俘虏了许多齐军,缴获辎重无数,全胜而回。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击。”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answer/27231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