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问答>"德不孤,必有邻"的素材

"德不孤,必有邻"的素材

2024-11-23 15:50:02 编辑:zane 浏览量:604

"德不孤,必有邻"的素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出自《论语·里仁》,作者是春秋时期孔子。

讲到这里,有一本清人的笔记,讲到有一个典故,清朝末期,贪官污吏横行,某地却出了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县官儿,清贫潦倒可想而知,他自然也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告老还乡后,有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也就没有买成。

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呢?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

太太的幽默把这个老县官儿给逗乐了。当然,这里的“清官”一词是一语双关,一是代表清朝的官,靠官场权威索取鱼,二是代表清廉的官,靠清白守信换取鱼。

就是说明人应该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即使自己已被看成“异类”,也要坚守道德底线,虽然看似孤单,但从道义的角度上讲却是最不孤单的,因为正义的力量终究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扩展资料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

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

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

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

“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answer/20853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