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谷一的《乡恋》曾经是禁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说起《乡恋》这首歌曲,不禁令人感慨万千。这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围绕《乡恋》的争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
《乡恋》是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一首抒情歌曲,直到现在,仍然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首优秀的歌曲,竟然会在一段时间被视为不健康歌曲而遭受禁播呢?
要分析这个禁播原因,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时代的产物”,就是当时正是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时期,各种旧思想、旧观念还存在好多人的脑海中,顽固地阻碍着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对于《乡恋》的严厉批评,甚至到了禁播的地步,就完全是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人们所集体用力的结果。所以,要说原因的话,这个时代限制是最重要的原因。
李谷一在《乡恋》中的演唱技巧不同于传统的美声唱法,也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唱法,而是采用了“气声唱法”,是也是一种通俗唱法。
因为这种演唱方法很独特新鲜,而且很柔和优美,所以很受欢迎。但由于有人说这种唱法与中国台湾的邓丽君相近,就被指责为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并认为这样的歌曲会消弭人的斗志,使人消沉堕落之类。
现在看来很是可笑,但当时确实是好多人有这种思想。结果,舆论上就开始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叫好,另一种是严厉批评指责。甚至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还在某种场合点名批评《乡恋》,结果就导致一些电台电视台不敢播,深怕受到牵连,这就形成了《乡恋》被禁播的事实。
1979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其片头曲就是《乡恋》,一经播放,《乡恋》就是以其不寻常的节奏和演唱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80年元旦,上海《文汇报》发文,对前一天中央台的《三峡传说》进行评论,其中谈到了《乡恋》,并指出该歌曲旋律抒情优美,很受听众的喜爱。两个月后,这首歌曲入选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乡恋》迅速传遍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电视台、广播电台争相播放《乡恋》。
而批评之声也随之而来。1980年2月25日,《北京音乐报》在头版位置率先登出了《不成功的尝试》一文,批评《乡恋》“所抒发的不是健康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而是“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甚至有人给演唱者李谷一扣上了“腐朽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
1980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北京西苑宾馆召开第四届全国音乐创作会议(也被称为“西山会议”)。会上,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领导、专家对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表达了否定意见,称其为“萎靡不振、低级趣味、腐朽颓废,以及资产阶级情调”等。原因很明确:他们写的歌曲太港台味儿了。于是,《乡恋》等抒情歌曲都遭到了严厉批判。
《乡恋》作曲是张丕基,他曾经回忆道:“当时有很多音乐界的老前辈,就觉得你不应该这么写,这样写的话就和那些港台流行歌曲没什么区别。”《乡恋》作词是马靖华,他也回忆说:“当时会议气氛一片讨伐之声啊,人家批判这首歌(指《乡恋》)都到了什么程度,这首歌曲是什么性质的?是30年代黄色歌曲《何日君再来》的翻版,是投降歌曲、是卖国歌曲、是学西方的反动歌曲。”由此可见《乡恋》在当时所遭受的压力。
转机出现在1983年。这一年的2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设有4部观众点播电话。晚会开始不久,接线员端了一盘子观众的电话点播条给总导演黄一鹤。黄一鹤一看,观众点播的几乎全是李谷一的《乡恋》!于是,黄一鹤让示意把盘子端给了在座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吴冷西看了以后摇摇头。可之后一连五盘电话的点播条大部分点的都是《乡恋》。吴冷西终于同意播出《乡恋》。之后,有媒体用两个整版回顾了这场争论,并配发《文艺创新人民开心》的评论。《乡恋》由此获得新生!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思想也在更新。李谷一、邓丽君等歌唱家的抒情歌曲,在这个时代依然闪耀出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