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歌的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973年底前,吴欢章、余秋雨等都离开了小组,小组人数减少,仅剩陈孝全、孙光萱、夏志明、江巨荣等四人。1974年,小组搬出复旦大学校舍,迁 移到巨鹿路上海作家协会所在地,後来补充了吴立昌、刘崇义、曾文渊等三人。由于离开了大学,也不再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小组正式更名为“石一歌”。搬迁后的 “石一歌”是思想左倾的文学传记编写团体,但是没有留下任何重要作品;并不是什么政治组织,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接到过外界的直接政治指令,属于上海写作组 的“外围”。参与过这个小组前后所有人中,除了余秋雨在十几年后升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后更凭借散文创作成为国际知名的作家外,其他人始终默默无闻。
“石一歌”和余秋雨
中国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是原教材编写组成立时的成员之一。有传闻说1972年时26岁的余秋雨是其中年纪最轻的成员;但是由于小组内有四名工农兵大学 生,这种说法不可靠。据“石一歌”活跃成员孙光萱说,余秋雨曾建议将“石一歌”改为“石一戈”,未被该组组长陈孝全采纳。1973年2月署名“石一 歌”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是给少年儿童看的读物。余秋雨自述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石一歌”这个署名,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小组内 的几个工农兵大学生。
1973年5月14日,余秋雨离开编写组。孙光萱认为他被调到康平路141号上海写作组本部,负责联系“石一歌”;但是余秋雨自述是被疑患肝炎前 后,居住在康平路183号三楼,同一栋楼内还有其他复旦大学的教师,其后借病离开了上海到浙江奉化隐居读书。在上海写作组系统的清查档案里,存有1975 年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到1976年10月“四人帮” 倒台期间,即文革后期政治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内,上海写作组系统的全部会议记录,包括中央文件传达会、大批判动员会、选题策划会、务虚会四类,共有271次 会议,不同的参加人员共计有467人,但是其中没有余秋雨的名字。1973年11月,余秋雨曾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尊孔与卖国之间——从鲁迅与 胡适的一场斗争谈起》,但署名不是“石一歌”或者任何其它组织团体,而是“秋雨”。
1976年10月中旬,正逢“四人帮”倒台,但是为顾及国际影响,被疑有政治问题的上海写作组主要领导朱永嘉仍 然被命令按与日本先前的约定进行了友好访问。9月刚刚从奉化返回上海的余秋雨被指示以“石一歌成员”名义参加访问日本代表团,据余秋雨自述是同时担任监视 团长朱永嘉的任务,并拟定朱永嘉发言稿。朱永嘉访问归来,在飞机场即被带走隔离审查,他回忆自己并不知道余秋雨当时有监视他的任务,并且他计划余秋雨随团 出访是在“四人帮”倒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