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问>百科问答>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是什么意思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是什么意思

2024-07-10 16:17:04 编辑:zane 浏览量:603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

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屠杀。

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是什么意思

扩展资料

扬州十日历史背景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直至扬州。

史可法收兵退保扬州。

刘泽清、刘良佑以入卫南京为名,率部南逃扬州抗清的史可法扬州抗清的史可法。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兵南下包围扬州城,史可法急令各镇赴援,均无响应。

降将李遇春到城下劝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

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四月二十一日,南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欲劫史可法出降,史可法以大义叱责之,二人遂拔营降清。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试轰扬州城,形势危急,史可法用血书告急朝廷,未得回音。

南明的各镇兵马不听史可法调度,从军事上讲,孤城扬州已难有作为。

史可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决定抗战到底,一死以报国。

嘉定三屠历史背景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

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

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地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

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推行满制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

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嘉定三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十日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wen.com/answer/111928.html
热门文章